設計思考驅動未來想像 — Lucy Kimbell教授「未來設計工作坊」深入報導

台灣設計研究院
12 min readMar 26, 2024

--

當代生活所遭遇的政治、數位、科技、氣候、能源等問題瞬息萬變,思考和預測組織、政府與社會如何適應這些不確定性是十分重要的。設計和未來思考方法能夠協助人們體驗、洞察潛在的未來,並將其具象化,提供新見解,這些見解可能很難由當權機構的專家,或是大規模的資料分析而來(1)

設計領域中的「未來思考(Futures Thinking)」(2)和「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3)可以作為思考的啟發工具,使人們能夠更深入地探索未來,彌補當下缺乏願景或有效解決方案的問題,使得大眾在面對高度模糊、複雜與不確定的未來時,更加容易理解問題,並能擁有具體想像。(4)

探討設計的未來可能性,台灣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設研院)特別邀請知名服務設計學者、倫敦藝術大學中央聖馬丁學院當代設計實踐教授Lucy Kimbell,於2023年12月5日舉辦一場「未來設計工作坊」。此次特別集合了設計生態系統中的不同能動者,包含設計領域之公協會、政府單位與企業等不同組織的人員,共同以設計思考發想未來情境。Lucy此次在設研院舉辦的工作坊帶有濃厚的實驗性質,實驗成果將放入她目前正在撰寫的Design in 2040專書之中。

此次工作坊以互動與實作的方式進行,以情境設計的方法啟發參與者思考未來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反思設計思考、未來思考作為一種流程與方法,如何在組織、政府與社會中發揮作用。活動進行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國外案例分享」、「藉由情境思考未來」以及「未來思考提案」。

在第一階段「國外案例分享」中,Lucy首先分享一些世界各國中具有未來性的案例,輕鬆帶出未來思考的有趣之處。最後介紹自己參與過的歐盟政策實驗室The Future of Government 2030+計畫(5),本計畫以歐洲民眾的視角探討未來政府的不同面貌,進一步區分為四種治理情境,分別為「DIY民主(DIY Democracy)」(6)、「私人演算法(Private Algocracy)」、「超級合作(Super Collaborativet)」與「過度管制(Over-Regulatocracy)」。這些想像情境提供了靈感,使人了解社會、政府與企業在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可以如何應對。這些不確定性包含了政治變動、數位科技發展、氣候變遷、法規調整或疾病散佈等。藉由這些案例分享,讓參與者對於未來的設計想像不再模糊,並進一步開始思考,台灣的未來又是什麼樣子呢?

第二階段為「藉由情境思考未來」,Lucy陸續分享歐洲面臨了哪些對2040年的未來會產生影響的不確定因素,例如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科技進步、社會政治變遷、移民與氣候政策等,而在當中又有哪些涉及集體與個人、公與私之間的邊界。透過這樣的分享,Lucy讓參與者開始思考台灣設計領域未來所面臨到的集體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是哪些?舉例來說,是氣候變遷、政府投資、企業外包導向,還是生產自動化?又或者設計將被社會大眾廣泛運用,抑或是由菁英族群掌握?而在當中設計又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在此階段中,Lucy提供兩張寫滿各種不同議題因素的紙張供參與者參考,讓小組成員互相討論交流,將這些議題放置於台灣的脈絡下後,根據高/低影響、高/低不確定性四象限進行分類,以進一步釐清台灣面臨了哪些議題。然而,台灣與英國所處的情境脈絡不大相同,有些台灣面臨的重要議題並沒有被列表於Lucy所提供的素材中,因此不少參與者在分類Lucy所提供議題的同時,也額外手寫補充了他們所認為的重要議題於其中。

圖:各個小組進行台灣未來議題的討論與分類,期間Lucy也會給予意見或表達疑惑,進而激發參與者反思台灣與英國之間脈絡差異性的交流討論
圖:各個小組進行台灣未來議題的討論與分類,期間Lucy也會給予意見或表達疑惑,進而激發參與者反思台灣與英國之間脈絡差異性的交流討論
圖:各個小組進行台灣未來議題的討論與分類,期間Lucy也會給予意見或表達疑惑,進而激發參與者反思台灣與英國之間脈絡差異性的交流討論

經由小組討論,來自設計相關領域的參與者們根據自身對於台灣設計產業現狀與前瞻的看法,分享統整了各個議題在四個象限中的位置後,最終大家歸納出的結論為

  1. 低不確定性,且具有高影響力:心理健康議題、人工智慧(AI)專業工作、人工智慧(AI)法規、疾病傳播、氣候變遷、人口金字塔的改變、少子化
  2. 低不確定性,且具有低影響力:數位公共空間的極化、個人數據相關法規
  3. 高不確定性,且具有高影響力:地緣政治、社會凝聚力、政府信任度、全球貿易
  4. 高不確定性,且具有低影響力:就業模式的改變、設計能力的俱備

最後,第三階段為「2040未來情境設計提案」。Lucy設計了一份金點設計獎的提案表格,帶領參與者思考設計在台灣的未來可能發展。她提供了三種特別的情境脈絡,讓大家化身為設計師,並且根據這三種情境脈絡發想2040金點設計獎提案。她引導大家根據獨創性、可行性、環境永續性、社會或行為改變、美學以及財務可行性依序進行未來想像,進一步思考想要做出什麼樣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又是如何呼應台灣的趨勢脈絡。

在此階段中,Lucy所提供的三種不同設計情分別為

  1. 監控合成器(Surveillance Synthesisers):在這個世界中,設計能力被廣泛運用於企業、政府與公部門組織中,且運用於定期追蹤、分析與回應行為、身體、環境、生物變化相關的數據。其中,生物與互動設計的專業知識都受到高度重視。
  2. 高科技體驗的工匠(High Tech Experience Crafters):在這個世界中,明星設計師們創造奢華、個性化與原創的體驗,而這些高價值的精英設計師包含了代理商、學徒與投資人,產品則涉及生物設計、材料、數據、身體、健康、美學與技術探索。
  3. 再生代理人(Regeneration Agent):在這個世界中,設計能力分散於企業、民間社會、政府與社區中,它被視為是將人們聚集起來,一同權衡價值的一門專業知識。其中,設計方法與專業知識融入於轉型導向的改革與創新中。

其中一個小組針對情境一發想了「都市再生,人菜共生」的自給自足的城市糧食來源系統。背景為已崩壞的世界,產品本身便是一棟自給自足的建築,系統可以監控建築物中的各類農業植物的健康,以順利進行栽種、培育與生產,並達成自給自足的生態體系。

針對情境二發想的提案之一是「審議式民主平台」,該提案參考自史丹佛大學架設的參與式預算投票平台(7),不管是城市、市政府、基金會與其他組織皆可以透過該平台對公共預算進行投票。而審議式民主平台將以台灣在地數據進行大型語言模型(LLM)訓練,人工智慧(AI)在平台中會鼓勵大眾表達意見,並促進討論,最後以線上投票的方式決議政策預算,其中該平台系統設計將易於使用,以打造無進入門檻、大家都可參與其中的審議式民主平台。

圖:小組進行「2040未來情境設計提案」發想,並與其他小組分享他們所想到的點子
圖:小組進行「2040未來情境設計提案」發想,並與其他小組分享他們所想到的點子
圖:小組進行「2040未來情境設計提案」發想,並與其他小組分享他們所想到的點子

另一小組則針對情境三發想「Way Back Home」的失智症指引系統。該系統為整合交通局、衛生局、工務局、企業永續部門、社會企業與設研院等組織的資源服務整合,主動將有需求的使用者導入此系統中,並在普通大眾層面達成知識普及,給予老人、失智症患者更好的照顧,以及在政府層面達到規模化,以有效處理失智症問題。

經由架空世界的未來情境設計提案練習,參與者在Lucy的引導下能夠自由發想未來存在於台灣的產品或系統,雖然有些情境條件客觀而言可能較為不切實際,卻著實為參與者們激發了更豐富的未來想像。

  • 結論

本次工作坊除了引導設計師以未來思考的方法面對社會及環境中的不確定因素外,在工作坊的設計上也給予了一些啟發。大多數工作坊的目標以開發產品為主,為產業、市場及技術導向為主,然而,Lucy所帶領的工作坊更加著重於參與者的思維轉變過程,並試圖將過程拆解,引導參與者釐清設計的起始點、意圖、和目標。參與者最重要的任務,是與他人分享、回饋自己在參與過程中的心得與反省。

工作坊的設計著重啟發性、思辨性,以訓練設計師的未來思考能力。流程從探討台灣設計師當下所面臨的問題開始,進而思考社會、經濟等層面的議題對設計師的影響,以及討論與思辨的過程中,產生了什麼思維轉變與新見解。例如,本次參與者透過工作坊的情境設計,反思案子進行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向客戶溝通協調市場的未來想像,並進一步規劃與開發。此外,也有公部門的參與者開始反思數位醫療未來的發展空間與可能性。因此,透過參與工作坊,可以促成參與者改變未來設計領域工作的思維與行為。

此外,回顧此次工作坊的寶貴經驗,進行此類關於未來需求的探求時,參與者的設計、未來思維會受到個人過往經驗、專業,以及自身對於公共議題關注程度所影響。「設計師如何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仍然是一個待探索發掘的大哉問,也鼓勵各界設計師在因應未來政策創新、公民參與和永續議題時,須對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有更深層的認識,進一步構築更大的服務設計生態系統和關懷議題。

圖:「未來設計工作坊」參與人員大合照

2023.12.03 前沿設計研究國際論壇

共創與未來思考的公共政策創新設計-完整記錄

註釋

註1. Kimbell, L. “What if there were more policy futures studios?.”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23.4 (2019): 129–136.

註2.未來思考是一種創造性與探索性的過程,藉由發散性的思考來尋求更多可能的答案,並減少不確定性。它並非讓人們預測未來,也不認為只有一種「正確的未來」,相反地,未來思考是讓人們發現未來有著許多可能性,我們今天所做的決定可以積極塑造未來。因此未來思考有助於思考塑造未來改革的驅動因素,並進一步探索這些因素對當今的決策有什麼樣的影響,包含做什麼、如何作以及何時做。(參考自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T “Futures thinking”)

註3. 「集體智慧」指出智慧是分散的,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訊息以及觀點,當集結在一起時便能創造一個更完整的問題樣貌以及解決辦法。因此由相異的人所組成的群體會比任何單一個體更具有集體智慧。(參考自Medium「集體智慧設計手冊 02: 集體智慧是蝦咪碗糕?」)

註4.Vesnic Alujevic, L., Stoermer, E., Rudkin, J., Scapolo, F. and Kimbell, L. “The Future of Government 2030+”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9)

註5.同上註。

註6.The Future of Government 2030+計畫指出,隨著社會差距的擴大、國家權力的削弱,公共服務因而變得有限,然而在政府權力下放的同時,數位平台也賦予了大眾關懷社會的能力,大眾因此變得以往更加強大與有權力,得以透過共同創造公共服務來參與公共生活。

7. Stanford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latform. Accessed January 15, 2024. https://pbstanford.org/

參考書目

Kimbell, L. “What if there were more policy futures studios?.”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23.4 (2019): 129–136.

Vesnic Alujevic, L., Stoermer, E., Rudkin, J., Scapolo, F. and Kimbell, L., The Future of Government 2030+, EUR 29664 EN,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Luxembourg, 2019

Stanford Participatory Budgeting Platform. Accessed January 15, 2024. https://pbstanford.org/

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Futures thinking”, November 2021, <https://www.dpmc.govt.nz/our-programmes/policy-project/policy-methods-toolbox/futures-thinking>

栗子南瓜.”集體智慧設計手冊 02: 集體智慧是蝦咪碗糕?”, March 2020, <https://medium.com/魚水教育催化劑-to-be-educational-catalyst/集體智慧設計手冊-02-集體智慧是蝦咪碗糕-acabe112abfe>

編輯:劉世南

撰稿:前瞻研發組 陳玥蓁、郭唐菱、歐陽哲芬、佘佳慧

--

--

台灣設計研究院

Taiwan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TDRI)是臺灣唯一以設計為核心的機構,設研院所承擔的使命,在於透過跨部會、跨地方的合作,將設計導入成為中央與地方的共同施政價值,讓設計力成為臺灣重要的國家戰略。